→ 半壶首页   → 半壶商城   → 业界动态   → 紫砂资料   → 紫砂视频   → 紫砂专题   →联系方式
紫砂资料首页-> 古代茗壶-> 近代-> 吴云根

->点击进入查看 吴云根 更多文章.....

一代紫砂巨匠吴云根
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声名盖乃师 来者有几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代紫砂巨匠吴云根(1892-1969),又名芝莱,出生在蜀山小镇上一个贫民家庭,因家境贫寒,很少上学,十三岁时就在蜀山跟随师祖汪根宝学紫砂壶艺,靠他的悟性和求知,三年学成满师。其时,清光绪三十一年,清廷已显衰败,经济日渐萧条,紫砂窑场大不景气,制壶难以度日,吴云根年少气壮,膂力过人,便经常依靠帮人运泥坯和挑窑货为生,以免枵腹之苦。其时,他对紫砂壶的制作,从不间歇,稍不满意,则随手摔掉。其师傅汪根宝在带徒时,就是如此严厉地对待下一辈的,也正因如此,造就了一大批成就显著的制壶名家。在当时,吴云根以又快又好蜚声壶界,以擅长筋纹器为代表,所制线圆、弧菱、竹段、传炉等,无一不精,有「声名盖乃师,来者有几人」之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巧艺轮出外省 关宜陶历史之先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915年,吴云根二十四岁,由宜兴利用陶业股份公司介绍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,同行的还有杨阿时、李宝珍,这是近代宜兴陶业界历史上,首次向外省推荐的第一批技师,令同道人刮目相看,足证其技术、艺术上已达到了相当造诣。在山西的三年中,他以丰富的实践积累,别出心裁,利用红炉(瓷器彩烤时用木炭做燃料的灶具)烧制紫砂,居然取得满意的色泽效果,又看出他在技与艺的结合上,思路的宽广,技艺之超然,推动了山西平定县制陶业的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回家乡后,又度过了漫长的制壶生涯。1929年,他又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,后又到公办宜兴中学窑业科担任技师,1931年,他还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担任技师,两人朝夕相处,联袂授技,延至抗战爆发学校才停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制技精湛 构思巧妙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具体谈到吴云根的紫砂作品,技艺精湛,构思奇妙,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。他创作的提梁弧菱壶、双色竹段壶、大型竹提壶、传炉壶、线云壶、合菱壶等,曾多次被选定参加国内外的陶艺大展,声誉远播。他设计的竹节花盆、长方水底盆及新石铫壶、菱角茶具、柿子壶、鱼罩壶、春宁壶等圆器造型,在传统的手法上都颇具创意,受到人们的珍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如他创作的双色竹段壶,取丰满的竹段为壶身,与盖选用段泥,壶嘴、把、钮选用紫泥,以竹节制壶嘴,并缀一小竹枝攀于壶体,又用弯曲的竹根构成壶的提把,盖面的钮也用小一些的曲竹制成,也有几片小竹枝叶舒展壶盖,疏密有致,竹叶似在风中摇曳,整体用两种泥色处理,色感和谐得体,色泽更显不凡,弥足珍贵。在成型处理手法上,竹节的纹理结构和节奏美感,疏朗的竹叶,竹枝和竹芽的生态美,都得到充分表现,人们可从作品中体味到翠竹的神韵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还有柿子壶也很有特色,在普通的柿子造型中作出多种变异。有适宜装饰铭文且又光润的四瓣茎纹柿子壶,也有表现植物生态的翻盖柿子壶。所制作品,骨肉亭匀,光润内蕴,楚楚动人,为行家所珍视。他常用壶铭为「淡流黄于葵露,暗飘金粟之香」或「客来能解相如渴,火候闭评坡老诗」,盖款用「芝莱」,底款镌「阳羡吴制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弃门户之见 严师徒之训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吴云根尊师传训,重事业,植后学,为弘扬紫砂技艺呕心沥血。1954年,他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,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,成为紫砂顶尖人物之一。1958年,宜兴紫砂迎来了新一轮盛况,一大批新的学子进入紫砂殿堂,拜师学艺,开风气之先。他与任淦庭、裴石民、王寅春、朱可心、顾景舟、蒋蓉六位辅导员一起,各带徒二十多人,门墙桃李,极一时之盛。现在,吕尧臣、吴震、何挺初、葛明仙等一批海内外闻名的制壶高手,均出其门下,艺德双馨的汪寅仙最早师从吴氏而亲沐教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据吕尧臣大师称,吴云根待人谦和、大度,德艺皆碑,作品如人品,敦厚、朴实。同辈中摒弃门户之见,相处甚笃,对徒弟要求则十分严格,师徒关系保持和谐。尽管当年他年已六十七岁高龄,对学徒们谆谆教诲,至今历历在目。尧臣回忆说,第一年学徒时,有天早上他提出开展一次师徒比赛,规定每人做六把红泥小传炉壶,每只有四条筋纹,用模型,还叫徒弟们先动手。大家心里想,师傅年纪大了,我技艺上比不过,速度总不会输你。我们把身筒光好后,才见师傅动手敲泥片,全手工货。最后,还是师傅先完工,还对每个徒弟作品作一番讲评,使我们从心底里佩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竹海觅灵思 紫苗皆成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吴云根年轻时对竹子有一种偏爱,经常去山里竹林中观察竹的形态,不同地貌、朝阳与阴湿环境长出的竹形态都有区别,为他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,丰富内涵,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他教导徒弟们,用竹为题材,既要形似,更重神似,要懂得竹的生长、品格.制壶时就能融会贯通。有次,当着徒弟的面,他拿了—把竹段壶,出题问大家﹕盖面的「弯滴」是从那里长出来的?全场默然。约五分钟后,吕尧臣站起答﹕吴辅导,「弯滴」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。吴云根后来私下曾对人说,尧臣日后能成大器,是所有徒弟中出类拔萃者。就今天尧臣的艺术成就,其师断言并非虚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979年10月,宜兴陶瓷公司进京办展,陶艺登场,轰动京华。政界要人,社会名流,文艺圈人士,竞相一睹紫砂风采。有位北京京剧四团小生肖润德,为京剧名丑肖长华之孙,接连四天都去展厅细心观摩,每件作品看得十分认真,有绿与参加办展的吕尧臣、高海庚相识。那次肖邀请吕、高去他寓所作客,他俩欣然前往,入室后,见茶几上摆着一套紫红色的线圆壶,尧臣脱口说这是我师傅吴云根做的。肖润德告知,那是1957年在北京一本展览时收藏的,这几年一直使用。尧臣说引添用得很好,无一点破损,色泽古朴,已不可多得了。肖说﹕「既是你师傅作品,你就带回去吧」。尧臣说﹕「不可,不可,还是你用着好。」被婉言谢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半生风雨 一代巨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近代老一辈紫砂艺人,都走过风雨坎坷的前半辈子历程,苦况不堪回首。据吴荷珍提供的「忆父亲吴云根」数据中云及﹕「我是父亲最小的一个女儿,1949年我十四岁,靠我父母亲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,生活困苦,四个子女中,只有哥哥和我读了几年书。父亲没有让我们兄妹四人继承父业,从艺紫砂。1955年,我报考公安被录取后,父亲叮嘱我,参加工作后,要很好的为人民服务,不能敲诈人民的钱财,不能欺压人民。父亲的教诲不时在我心中刻骨铭心。父亲一身光明磊落,公私分得特别清楚,直到他老人家去世,未给我们姐妹留下一件他个人的作品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「父亲一生勤劳纯朴,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特别深,有次厂里安排他去无锡疗养,他很过意不去,从宜兴乘车到无锡,因去疗养院还有一段路,那时公共汽车很少,他随身带着一只放换洗衣服的皮箱,便雇了一辆脚踏三轮车,他体谅车夫劳累,只把皮箱放在车上,反而帮助车夫在后面推着车走,到疗养院后,车夫只要二元钱,而我父亲却给了五元钱。对我们子女也同样如此,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,他有时来宜兴看望我们,总是先在街上吃点东西,生怕我们口粮不够。……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吴云根从艺六十余年,于1969年不幸因故去世,享年七十八岁。他的作品与人品,将永垂紫砂艺苑史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一代紫砂巨匠吴云根

->点击进入查看 吴云根 更多文章.....

★ 艺人资料
声名盖乃师 来者有几人
一代紫砂巨匠吴云根(1892-1969),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。因家境贫寒,他13就在蜀山跟随师祖汪根宝学紫砂壶艺,靠悟性和求知欲,3年学成满师。其时,清光绪三十年间,清廷已显衰败,经济日渐萧条,紫砂窑场不大景气,制壶难以度日,吴云根年少气壮,便经常依靠帮人运泥坯和挑窑货为生,这一阶段,他对制壶从不间歇,稍不满意,随手摔掉。当时,吴云根以又快又好蜚声壶界,以擅长筋纹器为胜,所制线圆、弧菱、竹段、传炉等无不精妙,同门中有”声名盖乃师,来者有几人“之褒誉。

巧艺输外省
宜陶开先河1915年,吴云根24岁,由宜兴利用陶业股份公司介绍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,同行的还有杨阿时、李宝珍、这是近代陶业界首次向外省推荐的第一批技师。在山西的3年中,他别出心裁,利用红炉(瓷器彩烤时用木炭做燃料的灶具)烧制紫砂,居然取得满意的色泽效果,推动了平定县制陶业的发展。

回家乡后,在1929年,他又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,后又到公办宜兴中学窑业科担任技师。1931年,他还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担任技师,两人朝夕相处,联袂授技,直至抗战爆发学校停办。

制技精湛 构思巧妙
吴云根的紫砂作品,技艺精湛,构思奇妙,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。他创作的提梁弧菱壶,大型竹提壶、传炉壶,线云壶,合菱壶等,曾多次被选为参加国内外的陶艺大展,声誉远播。他设计的竹节花盆,长方水底盆及菱角茶具、柿子壶,鱼罩壶、春宁壶等圆器造型,在传统的手法上都颇具创意,受到人们的珍爱。如他创作的双色竹段壶,取丰满的竹段为壶身,壶盖选用段泥,壶嘴、把、钮选用紫泥,以竹节制壶嘴,并一小竹枝攀附壶体,又用弯曲的竹根构成壶的提把,盖面的钮也用小一些的曲竹制成,也有几片小竹枝叶舒展壶盖,疏密有致,竹叶似在清风中摇曳,整体用两种泥色处理,色感和谐互动。在成型的处理手法上,竹节的纹理结构和节奏美感凸现其中,疏朗的竹叶,竹枝和竹芽的生态美得到表现,显示了翠竹的神韵。

弃门户之见 严师徒之训
吴云根尊师传训,重事业,植后学,为弘扬紫砂技艺呕心沥血。1954年,他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,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,成为紫砂顶尖人物之一。1958年,宜兴紫砂迎来了新一轮繁荣,一大批新的学子步入紫砂殿堂,拜师学艺,开风气之先。他与任淦庭、裴石民、王寅春、朱可心、顾景舟、蒋蓉六位辅导员在一起,各带徒20人,门墙桃李,极一时之盛。现在,吕尧臣、汪寅仙等一批海内外闻名的制壶高手,均出其门下。

据吕尧臣大师说,吴云根待人谦和、大度、德艺皆碑,作品如人品,敦厚、朴实,同辈中掘弃门户之见,相处甚笃,对徒弟要求则十分严格,师徒关系和谐。尽管当年他已67岁高龄,对学徒们谆谆教诲,至今历历在目。尧臣回忆说,第一年学徒时,有天早上他提出开展一次师徒比赛,规定每人做6把红泥小传炉壶,每把壶有四条筋纹,用模型,还叫徒弟们先动手,大家心里想,师父年纪大了,我技艺比不过,速度总不会输你,我们把身筒光好,才见师父动手敲泥片,全手工货,最后还是师父先完工,还对每个徒弟作品作了一番讲评,使我们从心底里佩服。

吴云根从艺60余年,于1969年不幸因故去世,享年78岁,他的作品与人品,将永垂紫砂艺苑史册。

->点击进入查看 吴云根 更多文章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