→ 半壶首页   → 半壶商城   → 业界动态   → 紫砂资料   → 紫砂视频   → 紫砂专题   →联系方式
紫砂资料首页-> 紫砂资料-> 紫砂文摘


一把紫砂加彩壶的赏析

文章内容:

作者:[葛烜] 来源:[陶都通讯]
  
我在朋友处偶得一把紫砂加彩壶,于是查找一下资料,学习和探求了一番。

一、造型

此壶为高身扁四方形。腹略鼓,虚盖,二弯扁方嘴,扁浑方桥钮及弯执把,端庄古雅。(图

1)翻阅一些图录,该壶式在紫砂历史上颇为流行且名称众多。有《汉方壶》、《高身方钟壶》、《高身方执壶》等等,而至民国时俗称《秤砣方》。我认为还是以称“汉方壶”为妥 贴。其形有可能参照陶钫或青铜方壶的造型而来。

钫:西汉时流行的一种明器,泥质灰陶或原始青瓷。器形仿青铜式样,方腹外鼓,方顶盖… …(图2)

紫砂“汉方壶”的名称最早见于《阳羡茗壶系》(明·周高起)之“名家”:徐友泉、名士 衡,……予尝博考厥制,有汉方、扁觯、小云雷……;又之“雅流”:邵文金,仿时大汉方独绝,今尚 寿。而《阳羡名陶录》(清·吴骞),则载有吴骞自作“叔未解元得时大彬汉方壶,诗来属 和”,惜未见传器。

目前可见汉方壶传器的名款有:徐显名、徐飞龙、华凤翔、史维高、永明、耀庭等(图3-8 ),其中华凤翔见于《阳羡砂壶图考》(民国·李景康、张虹合编)之别传:

华凤翔

凤翔,或云康熙间人,善仿古器,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,风味别臻绝诣。



附考证

传器

(一)碧山壶馆藏凤翔仿汉方壶一持,参粗砂作梨皮色,底有“荆溪华凤翔制”篆书阳文印 ,全壶巧而不纤,工而能朴,可称神品。(图9)

而观其传器当以《中国陶瓷史》定其为乾隆·嘉庆之际的著名巧匠为准。

耀庭,姓胡,为民国时人,善制方器,曾在蜀山东坡书院小学任劳作课先生。

其余艺人不见著录,待考之。

另外,除无款汉方壶外,尚见“真自履源”(图10)、“荆溪自省”(图11)、“澹然斋 ”等款识(图12-16)。

陶瓷造圆则风姿婷婷,制方则挺拔刚毅。方制不及圆器适用,但另有“比德”之功。古人尚

德行正直,辄以方喻人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,“所谓方者,内外相应也,言行相称也”。《 淮南子·主术》言:“智欲圆而行欲方”。

二、釉彩

此壶式全器外施湖绿色满釉,另以深绿色作纹饰彩绘。其中壶身前后两面为缠枝莲纹,左右

两面各绘有修竹两株;壶颈及左右腹底处饰有三角形篦齿纹;壶的嘴和把及钮则缀有开片碎

纹,给人以文静、素雅之感。(图17-21)

《中国紫砂》载:“炉均,宜兴当地称画彩釉、上满釉,创始于清雍正,一度盛行于嘉道。

彩釉装饰是在烧过的紫砂壶上用釉彩绘或满身挂釉,再以800度低温第二次烧成的一种装饰

方法。……这种工艺无疑是受瓷器的釉上彩工艺的影响。”

《景德镇陶录》:“炉钧釉色如东窑、宜兴挂釉之间,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。”

《中国古陶瓷图典》(冯先铭主编)中“炉钧釉”条:清代雍正年间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

种之一,是景德镇仿宜兴施乳浊感的釉陶“宜钧”而烧制的。因史载“炉钧”一种,乃炉中

所烧,故名“炉钧”。

此处“史载”当是《南窑笔记》:“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,颜色流淌有红点者佳,青点次之 ”。

另朱琰《陶说》:“均州窑,今河南禹州”。

可见前人“钧”与“均”同。然钧窑,因源出钧州而名之。钧州故治在今河南禹县。而宜均 ,是指宜兴均山一带生产的一种带釉陶器。故“钧”与“均”今当有别。

宜兴炉均釉中的上满釉或是受景德炉钧釉的影响,或就是从宜均中直接衍变过来的,而画彩

釉(加彩),则显然受景德镇彩瓷的影响。加上紫砂器形的精到,符合当时的一定审美情趣 ,紫砂炉均釉器风靡一时。《中国陶瓷史》:“雍正、乾隆时期的王南林、杨继元、杨友兰、邵基祖、邵德馨、邵玉亭都承制宫廷御器,并善制彩釉砂壶”。然而炉均釉器掩盖了紫砂 素面素心的材质美,妨碍了紫砂透气的材质性能,以至到后来变成了作坊主对残次品的一种补救措施,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,正如清·阮葵(1727-1789)《茶余客话》:“近时宜 兴砂壶覆加饶州(景德镇)之鎏(釉),光彩照人,却失本来面目。”(图22-26)

该壶釉彩纹饰显然是受青花缠枝莲纹的影响,符合清嘉庆时勾莲纹比较精细工整,笔道比较

窄,莲比较大的特点。

三、款识

该汉方壶底款模糊,经行家辨认为“澹然斋”款。(图27)

清末许之衡《饮流斋说瓷》云:“瓷款之堂名,斋名者,大抵有四类,一为帝王,一为亲贵 ,一为名士而达官者,一为雅匠良工也。”

综观紫砂传器,清中晚期堂斋款流行如“行有恒堂”(图28)、“世德堂”(图29)、“清德堂”(图30)、“澹然斋”(图31-33)等等与瓷款相类,甚至相同,应该说是紫砂繁荣 的标志也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。

“澹然斋”传器的款式,印记颇多。其中江苏镇江市博物馆藏一缺盖残把汉方壶(图37),

胎呈红褐色,底款模糊,细辨也类“澹然斋”(图38),壶外表加工粗陋,有可能是一把未

上彩的汉方壶。而在故宫紫砂器中也有“嘉庆四年澹然斋”款的。另听古玩中人讲曾见“澹

然斋”款的壶身,其泥料、式样俱为明末,若真则其上溯可至明代。

四、其它

该壶因上彩釉,故选泥不精,素烧温度也不高,胎呈砖红色,做工也较粗糙,然壶体尺寸比

例恰当,制作手法熟练老道。为全手工镶接:壶身由四片泥裁镶接起,上底满,并夹假底。

壶颈为一厚长方泥片裁接其上。壶嘴釉裂处显示也是泥片镶接而成,弯把则为搓摔而就,执

握舒适。壶盖裁切泥片四角而拱成虚顶,触口则用整块泥片裁挖。

此壶内壁堆满茶垢,且底足拖痕明显,应为长期泡茶所致。壶底有细小裂纹当是冬日茶水置

壶内过夜时冻裂。可推此壶当时非南方地区所用。

另壶盖与壶底都有“〓〓〓”记号。可知当时此壶式产量很大,上彩时,壶、盖分离,而一

壶一盖,故做好记号以便釉彩烧好后相配。至于“〓〓”也可能为具体某个数字,或就是指

“7”为炉工所用记数符。

最后,大约可定此壶为“清·嘉庆·澹然斋款加彩汉方壶”。而炉均釉紫砂器的出现也说明

紫砂一直是不断地吸收、容纳其它工艺元素,最后去伪存真,取精用弘,沿着自己最有特色

的方向发展,壮大的。

其它参考书目:

《宜兴紫砂》(梁白泉主编)

《宜陶之旅》(李祜任、季野编著)

《荆溪紫砂器》(唐人工艺出版)

《砂壶汇赏》(徐湖平主编)

《紫砂名陶典籍》(高英姿选注)

《古陶瓷鉴讲义》(陆建初著)

《辨识清代民窑青花碗》(王瑞华主编)

《故宫藏紫砂器》(王建华编著)

《简明陶瓷词典》(任庆正主编)


★ 艺人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