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 商城  资料  视频  专题  联系
资料首页-> 古代茗壶-> 清代-> 杨彭年

->点击进入查看 杨彭年 更多文章.....


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
   
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
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。RMB  3,680,000
出版
◎李景康、张虹著,《阳羡砂壶图考·上卷》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再版,1998),页36。
◎唐云主编,《紫砂壶鉴赏》(香港:万里,1995),页32。
◎顾景舟主编,《宜兴紫砂珍赏》(台北:远东,1992),页108-109。
◎黄玄龙主编,《金石癖:文房搨本集》(台北:翦淞阁,2011),页141。
说明 嘉庆至道光期间(1796-1850)
来源
唐云(1910-1993)‘八壶精舍’旧藏
包装
蓝布锦盒囊匣
释文
‘铫之制,搏之工。自我作,非周穜。’、‘听香铭’楷书刻铭并款识。
彭年阳刻篆书印款
陈曼生(名鸿寿,原名鸿绪,字子恭,号曼生,1768-1822,浙江钱塘人),师事浙江印派的丁敬(1695-1765)、黄易(1744-1802)等人,曾入阮元(1764-1849)浙江巡抚之幕。曼生工古文诗词,以精于篆刻为时所称;善书法,以隶书、行书闻名。然而,真正使他扬名后世者,则是参与宜兴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。曼生任溧阳县宰期间(约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,1811-1813)(注释1),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(字二泉,号大鹏,浙江桐乡人)合作制壶,据说他画十八壶式(事实上不止十八式)与之,各式壶铭由曼生幕客如江听香(原名青,字步青,别署红豆)、高爽泉(原名垲,字子高,1769-1839)郭频伽(原名麐,字祥伯,又号白眉生,1767-1831)以及查梅史(原名揆,字伯揆,号梅史,1770-1834)等人所作,亦有曼生自为之者。(注释2)曼生的壶式与造型设计,融合了文学、书法与篆刻艺术,汲古创新,典雅隽永,成为文人壶的经典,影响后世深远。
‘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’原为杭州画家唐云(1910-1993)之旧藏,唐云以藏有八柄著名的‘曼生壶’著称;其斋号除‘大石斋’外,另一最常用的为‘八壶精舍’,即由此得名。(注释3)
此壶有’彭年’篆书印款,为杨彭年之作。提梁壶,敛口、鼓腰、圜底,造型简练,浑朴有致;提梁作半圆形,与壶身衔接处之线条自然流畅。‘石铫壶’之名,乃出自其壶铭指涉北宋周穜(北宋熙宁至元佑年间人)赠壶予苏轼(1037-1101)的故事。唐代陆羽《茶经》记载,古人煮茶的用具原是以生铁制成的鍑(音读:fu,或作釜)、瓷或石等材质为之,但这些材料的缺点在于不够坚实,难以耐热、持久。到了宋代,釜演变成铫,周穜送给苏轼的石铫壶即是一种由’釜’改良而成,有流有柄的煮茶器。苏轼得到此一石铫壶之后,曾作了一首诗给周穜,以表达感谢之意:铜腥铁涩不宜泉,爱此苍然深且宽;蟹眼翻波汤已作,龙头拒火柄犹寒。姜新盐少茶初熟,水渍云蒸藓未干;自古函牛多折足,要知无脚是轻安。
诗中赞扬石铫壶这种新产品,由于在材质与器身设计上加以改良,因而更适合用来煮茶。而这把当年周穜送给苏轼的石铫壶,后来于清代乾隆年间被仪征人尤荫(1732-1812)所收藏。有学者认为,此壶应该是用紫砂制作的,可作为北宋已经有紫砂器的实物证据。(注释4)陈曼生与杨彭年根据石铫壶的造型再加以改造、创新,因此题铭曰:‘铫之制,搏之工。自我作,非周穜。’意思是这把由紫砂泥抟制的石铫壶,已不同于周穜的那把,而是自行创作设计的。
曼生书法以隶书、行书著称,两者在字型表现上有相通之处,即中宫紧缩,横、撇、捺笔则极力地往左右伸展,有如长枪大戟一般。(注释5)此壶铭书法有潇洒简逸之致,仍不失端整。其款识虽署曼生幕客江听香,但若将其与唐云所藏几件传世’曼生壶’上的刻铭书法作比较。(注释6)兹举‘之’、‘我’与‘铭’三字为例(见附表),如’之’字撇笔之形态、‘我’、‘铭’两字的结体,可说是非常相近。尤其‘铭’字的‘名’偏旁写法,其第三笔与第四笔为连书,为其最显著的特色。因此,此壶铭极可能为曼生所书,而由听香所奏刀者。
注释1
郭若愚,〈陈曼生作宰溧阳年代考〉,《智庵品壶录》(上海:上海古籍,2008),页72-78。
注释2
李景康、张虹著,《阳羡砂壶图考·上卷》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再版,1998),页21;36-37。
注释3
唐云主编,郑重编著,《紫砂壶鉴赏》(香港:万里,1995),页47。
注释4
郭若愚,〈周穜赠苏轼的石铫壶是紫砂器〉,前引书,页13-16。
注释5
关于陈曼生的书风,可参看:刘一闻,〈陈鸿寿的书画创作〉以及诸学者对其书法作品之解说,陆明华等撰文,黎淑仪主编,《书·画·印·壶:陈鸿寿的艺术》(上海:上海博物馆,2005),页14-16;23-58。
注释6
郭若愚认为唐云所藏八把曼生壶,因其刻铭、印识俱明,可作为鉴定曼生壶的标准器。关于其鉴定意见,参阅:郭若愚,〈从曼生篆刻谈曼生壶的鉴定〉,收入:前引书,页102-107。
重393g


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

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

->点击进入查看 杨彭年 更多文章.....

★ 艺人资料
字二泉,清代嘉庆、道光间(1796-1850)宜兴制壶名手。善制茗壶,有的浑朴雅致,有的精巧玲珑,且善配泥色。《前尘梦影录》称他捏嘴不用模子,虽随意制成,亦有天然之致。
彭年善于配泥,所制茗壶,浑朴工致。传大彬手捏遗法,渐少传人,至彭年始复捏造之法,虽随意制成,仍具天然之致。

嘉庆间陈曼生(名鸿寿)作宰溧阳,与彭年合作制壶。世称“曼生壶”,为世所珍。

并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,柄上镌有“彭年”印记。彭年制壶甚伙,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。

汪庆正《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》(刊《宜兴陶艺》,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)﹕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《陈曼生画册》中,有一幅画面为砂壶一件及盛开的菊花,题有﹕“杨君彭年制茗壶,得龚、时遗法,而余又爱壶,并亦有制壶之癖,终未能如此壶之精妙者,图之以俟同好之赏。西湖渔者陈鸿寿、曼龚父(章)”……这幅画有二点特别重要:其一,是陈曼生对杨彭年的直接评价;其二,是画出了曼生所谓最得意的砂壶式样。」



->点击进入查看 杨彭年 更多文章.....


半壶紫砂:栏目中若没有标明本站作品者,
皆为书上扫描或友情刊登,请勿向本站询价!